典型香氣:杏仁、杏桃、桃子、山楂花和金銀花等
起源:
維歐尼(Viognier)原產于法國北羅訥河谷(Northern Rhone),可能源自孔得里約(Condrieu)和阿布斯(Ampuis)子產區。關于該品種的第一次記載出現在1781年,法國地質學家福杰斯(Faujas)描述道:“只有兩種葡萄可以釀造出羅第丘(Cote Rotie)的美酒,一是塞瑞尼(Serine),二是維歐尼。”維歐尼一名可能源于法語“Viorne”,但有待考證。DNA研究證明,維歐尼的雙親之一是白夢杜斯(Mondeuse Blanche),因此維歐尼可能是西拉(Syrah)的半同胞或祖父(母)。
另一種說法認為,維歐尼可能是由羅馬帝國皇帝普羅布斯(Probus)引入法國,但這種說法并沒有歷史依據。
品種特征和生長條件:
維歐尼抽芽較早,因此易受春季霜凍威脅。由于該品種易受風力影響,因此一般使用網格狀的藤架固定藤蔓,成熟期適中。傳統上,維歐尼種植于酸性土壤,但只要水源充足,也可以在更加溫暖的產區內生長。維歐尼的果實小而緊密,果皮厚實,對于灰霉菌有較好的抵抗力。果汁糖分很高,酸度較低。
主要種植區域和特色:
法國
維歐尼在法國的種植面積約為4,395公頃(2009年),曾經僅僅分布在羅訥河右岸陡峭的山坡上,但如今在羅訥河谷和朗格多克(Languedoc)地區都有廣泛種植。使用維歐尼釀造的葡萄酒酒體飽滿,香氣馥郁,質地柔順。此外,維歐尼也可與西拉一起混釀,混釀比例控制在5%左右,最高不可超過20%。除了調節葡萄酒的顏色,維歐尼還可為西拉添加一絲芬芳。維歐尼在法國最出名的產區,非孔得里約莫屬。采用100%維歐尼釀造的AOC級別干白葡萄酒,結構平衡,口感順滑,十分受市場歡迎。但從數量上來看,維歐尼的最佳表現是在南部的朗格多克地區,常被用來與白歌海娜(Grenache Blanc)、霞多麗(Chardonnay)、瑪珊(Marsanne)或瑚珊(Roussanne)等混釀為地區餐酒,風味相對簡單。
美國
20世紀80年代,維歐尼憑借其獨特的杏仁、金銀花、山楂花和姜汁面包風味,風靡美國。維歐尼的種植潮始于加利福尼亞州(California),逐漸蔓延到俄勒岡州(Oregon)、華盛頓州(Washington)和弗吉尼亞州(Virginia)。其中,最為成功的是加利福尼亞州和弗吉利亞州。2010年,維歐尼在加利福尼亞的種植面積達到1,211公頃,主要集中在中央海岸(Central Coast)。在弗吉利亞州,維歐尼趕超霞多麗等其它白葡萄品種,稱為該州的標志性白葡萄品種,其厚實的果皮能更好地適應當地濕熱的夏天。
澳大利亞
2008年,維歐尼在澳大利亞的種植面積高達4,401公頃,這個成就與路易莎·羅斯(Louisa Rose)密不可分。作為御蘭堡酒莊(Yalumba)的釀酒師,路易莎·羅斯十分鐘情于維歐尼。1980年,正是御蘭堡酒莊開啟了維歐尼在伊頓谷(Eden Valley)的商業種植。2002年,羅斯還創辦了維歐尼研討會(Viognier Symposium)。如今,超過500家酒莊都使用維歐尼釀造葡萄酒(主要與西拉混釀),澳洲溫暖的氣候賦予該品種杏仁、桃子和白花的氣息,甘美迷人。
南美洲
維歐尼在南美洲各葡萄酒產區都有廣泛種植。其中,主要的種植國家有阿根廷、智利、烏拉圭和巴西。在這些國家中,維歐尼在阿根廷最受歡迎,該品種在當地的種植面積約為714公頃(2008年)。阿根廷出產不少由維歐尼釀制的優質單一品種葡萄酒,風格輕松易飲。
南非
維歐尼在南非越來越受人們歡迎,2008年,其種植面積達到了859公頃,廣泛分布于全國所有葡萄種植地區。許多位于斯特蘭德(Stellenbosch)海岸產區(Coastal Region)的頂級酒莊常將維歐尼用于白葡萄酒混釀中,為葡萄酒增添芬芳的氣息和柔和的質地。但也不乏酒莊偏好釀造單一品種的維歐尼葡萄酒,一般會經過橡木桶熟化,使風味變得更加復雜。
新西蘭
從2005年的55公頃到2010年的854公頃,維歐尼在新西蘭的種植面積增加迅猛。主要的產區集中在馬丁堡(Martinborough)和霍克斯灣(Hawkes Bay)。在新西蘭,維歐尼可用于獼猴桃酒中為其添加復雜度,也可與西拉調配釀造羅第丘風格的白葡萄酒。
此外,維歐尼在西班牙、葡萄牙、德國、匈牙利、土耳其、以色列和意大利等國家均有種植,但種植面積相對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