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香氣:紫羅蘭、玫瑰、香料、干草藥和紅色水果等
起源:
1938年,來自意大利北部威尼托(Veneto)的一名葡萄育種員,喬瓦尼·達爾馬索(Giovanni Dalmasso)宣稱,阿巴羅莎(Albarossa)是用內比奧羅(Nebbiolo)和巴貝拉(Barbera)雜交得來,這一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能夠結合內比奧羅高質量和巴貝拉高產和高抗性的優點,獲得新的葡萄品種。然而,2009年的DNA檢測證明,喬瓦尼當初用于雜交的內比奧羅葡萄實際上并不是內比奧羅,而是“Nebbiolo di Dronero”,即沙曲(Chatus),一種意大利本土的古老葡萄品種。因此,阿巴羅莎的親本應該是沙曲和巴貝拉,它的親戚品種包括庫那里拉(Cornarea)、內比拉(Nebbiera)和索琵格(Soperga)等較為罕見的本地品種。
阿巴羅莎于1977年被正式錄入意大利的葡萄品種名錄。
品種特征和生長條件:
阿巴羅莎喜愛向陽的斜坡以及干燥、貧瘠的白堊質土壤。雖然在進行雜交的時候,喬瓦尼錯把沙曲當成了內比奧羅,導致阿巴羅莎并沒有結合內比奧羅的特性,但阿巴羅莎確實繼承了巴貝拉的優秀基因——葡萄晚熟但仍然保留有極佳的酸度。
除此之外,阿巴羅莎的果串緊湊,果實小而皮厚,糖分含量高,花青素和酚類物質非常豐富。因此用阿巴羅莎釀造的葡萄酒有著非常迷人的顏色和濃郁的香氣。其葡萄酒散發著紫羅蘭和玫瑰的花香,擁有與巴貝拉相似的干香料、草藥和紅色水果風味,非常適合使用橡木桶熟成。
主要種植區域和特色:
根據2000年的數據顯示,意大利的阿巴羅莎種植總面積不超過10公頃。之后的幾年內,其種植面積有所擴大,約為80公頃,其中80%以上分布在皮埃蒙特(Piedmont)產區,釀造的葡萄酒大部分屬于IGP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