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從來就不是一種簡單的只需吃喝的動物。這種不斷追尋意義的動力刺激了人類大腦的不斷升級和社會的繁復發展。這種意義過去體現在宗教之中,經過人文主義的理性剝離后,它發展成了外在的物質層面的藝術或美,社會或人際上的融潤和諧,在制作端體現的則是設計與制作上的穩固和精準有序。葡萄酒并不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它的魅力在于酒與品酒本身存在或被構筑的美與和諧。
由于飲食的社交性體現在用實實在在的感官“共品”之上,所以葡萄酒本身的味道特性尤為重要,社交禮儀在這中間也是一種配套性的行為美學準則。
1. 為什么品酒有很強的社會性?
人類這種外形相對弱小的動物在進化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發明便是火的自由獲取。由于打獵獲得的食物必須要加工后才更加安全、更加美味,所以,火源成為了人類最早的社交中心。當社群為制作并享用一餐美味共同勞作時,背后的實際意義則是人類通過互助實現了對大自然和自身的不斷探索,以及對大自然控制的進一步擺脫。所以,飲食的社交性從人類文明之初便已有之。
葡萄酒不是飲食類中的必需品,提供的熱能也不比其原料供應得更多,甚至對理性有減弱功效,但也正因如此,人們選擇飲用葡萄酒本身就代表了物質資源的充足甚至過剩。對于消費掉這些充足與過剩的方式,則是社群共同價值觀或審美趨向的體現。
2. 品酒社交的原則和融合
在以飲食為中心的社交中,人們不但要重溫共同面對大自然之時互助的感激與欣喜,還要在分配上體現互助的可持續性,即在分配過程中表現出公平(不是絕對平分)或合理,滿足所有社員的基本需求,同時要能將持續互助的感激與愉悅表達出來。這種表達既體現在感官的暢快中,即味道是好的,穿著是合規悅目的,又體現在情緒的愉悅上,即語言及行為形式是有風格化秩序的,是符合共同意念的。
由于人類的生產力及生產關系一直在不斷變化,葡萄酒禮儀的規矩及愉悅準則也一直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修整,所以,品酒禮儀也有著帶不同時空痕跡的多樣性。
3. 普世的品酒禮儀走什么風?
品酒禮儀基本以合理為原則,之后可再根據社交場域的特性進行適當的風格化,比如高端大氣,比如低調奢華。合理原則是以飲用者的長期經驗或大多數擁有足夠理性的人的共同驗證為基礎。以下就是葡萄酒禮儀中常見的一基本準則。
(1)紅酒倒滿1/3,白葡萄酒與桃紅葡萄酒倒滿1/2,這樣可以盡量將葡萄酒的香氣留在酒液之上杯口以內,以供聞享;香檳倒滿3/4,這樣可以更好地觀賞酒液中漸升漸歡的氣泡。
(2)倒酒一次后,不宜讓瓶口的余液滴流而下。可以快速旋轉酒瓶并使之直立,也可使用倒酒片、止滴環等輔助工具。
(3)品酒時,持杯的部位在杯柄或杯座處。這樣一來可以保持杯壁的清晰整潔,以便更好地鑒賞酒色,二來可以避免體溫影響酒溫。
(4)舉杯互祝之時,不需要將杯中之酒一飲而盡,但要保持微笑及謙遜有禮。
(5)口腔的功能一是攝入飲食,二是語言交流。所以,喝酒之時就認真鑒賞杯中的酒液,交流之時就認真面向對話者。(文/Sa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