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菲瑪凱酒莊(Chateau Pavie Macquin)地處法國波爾多右岸的圣埃美隆(Saint-Emilion)產區,自2006年至今一直穩居圣埃美隆一級酒莊(Premier Grand Cru Classe)寶座,出品的葡萄酒以其優異穩定的品質而深受大眾青睞。
自1887年起,艾伯特·瑪凱(Albert Macquin)先生陸續收購了多個酒莊,獲得了約26公頃園地,柏菲瑪凱酒莊由此成型。艾伯特是一位頗具先鋒精神的農業工程師,在根瘤蚜席卷法國時率先倡導并大力推廣嫁接移植技術,為抑制根瘤蚜蔓延做出了卓越貢獻,在圣埃美隆乃至全法國享有諸多贊譽。如今,酒莊由他的外孫伯努瓦·克勒(Benoit Corre)、布魯諾·克勒(Bruno Corre)、瑪麗·雅克·夏邦泰(Marie Jacques Charpentier)及他們的子女共同管理。1990年,著名釀酒師斯蒂芬·德農古(Stephane Derenoncourt)加入酒莊,任釀酒顧問一職。斯蒂芬是風土方面的專家,擅于捕捉風土差異,被認為是下一位米歇爾·羅蘭(Michel Rolland),由其帶領釀造的葡萄酒往往深受認可。
1994年,柏菲瑪凱酒莊聘請尼古拉斯·蒂安邦(Nicolas Thienpont)負責酒莊的經營管理。尼古拉斯來自波爾多酒界名門——蒂安邦(Thienpont)家族,在葡萄酒釀造和酒莊管理上造詣頗深,如今還同時打理著博塞莊園(Chateau Beausejour Heritiers Duffau Lagarrosse)和拉斯杜嘉酒莊(Chateau Larcis Ducasse)兩座酒莊。在斯蒂芬和尼古拉斯兩位大師的帶領下,柏菲瑪凱酒莊一路精進,于2006年榮登圣埃美隆一級B等酒莊寶座。
酒莊的葡萄園坐落于海拔65-100米的高地上,占地15公頃,毗鄰柏菲(Chateau Pavie)、卓龍夢特(Chateau Troplong Mondot)和老托特(Chateau Trottevieille)三座圣埃美隆名莊,風土優越。園中覆蓋有持水性好的石灰質黏土,底層為厚約20-150厘米的星狀石灰巖,出產的葡萄酒口感清新濃郁,肉質飽滿,富有力道,蘊含獨特的礦物質風味。
根據各地塊的風土特性,酒莊因地制宜地種植了84%梅洛(Merlot)、14%品麗珠(Cabernet Franc)和2%赤霞珠(Cabenet Sauvignon),平均樹齡超過30年。柏菲瑪凱酒莊秉承尊重風土的理念,采用有機種植法管理葡萄園,通過種植伴生植物及安裝排水系統等種種措施來維持土壤活力及生態平衡。此外,葡萄園工作人員密切關注葡萄樹的健康狀況,及時對失活的葡萄樹進行補種,嚴格控制種植密度,保證培育出優質果實。不僅如此,酒莊團隊還悉心甄選出優質老藤,選用它們的插枝來培育新藤,在延續老藤優良特性的同時促進基因多樣性。
柏菲瑪凱酒莊認為葡萄酒是土壤和葡萄樹的共同結晶,應當反映生態環境的微妙平衡,也應體現不同年份的差異性與當地風土的連貫性。為此,酒莊精準把控每一道釀酒工序,單獨釀造產自不同地塊的葡萄,力求打造展現風土特征的葡萄酒。釀酒葡萄全部由人工采摘,經過光學篩選及去梗后,部分果實在未破皮的狀態下進入敞口式大橡木桶中發酵,另一部分則采用水泥罐發酵。期間,釀酒人員通過溫和的壓帽工序來適度萃取果皮中的色素和酚類物質等成分。
酒精發酵結束后,酒液會被轉移至橡木桶中進行蘋果酸-乳酸發酵(Malolactic Fermentation),之后在新桶比例為60%的法國橡木桶中熟成18個月左右,其中包括6個月的酒泥陳釀,最終釀出的葡萄酒單寧絲滑,風味濃郁凝練,口感清新,礦物質特征鮮明,十分迷人。
自1998年份起,柏菲瑪凱酒莊的葡萄酒品質就有了顯著的提升。《葡萄酒倡導家》(Wine Advocate)現任主編麗莎·佩羅蒂-布朗(Lisa Perrotti-Brown)在2018年6月品鑒了1998年柏菲瑪凱酒莊紅葡萄酒(Chateau Pavie Macquin, Saint-Emilion Grand Cru Classe, France)后,給其打出了97分的高分好評,稱其“單寧如天鵝絨般絲滑,酸度恰到好處,余味相當持久”。此外,柏菲瑪凱酒莊紅葡萄酒的2005、2008、2009、2010、2015、2016及2017年份均獲得了帕克團隊(Robert Parker Team)94分以上的評價,表現頗為出彩。酒莊目前還發布了一款副牌酒——瑪凱橡樹林紅葡萄酒(Les Chenes de Macquin, Saint-Emilion Grand Cru Classe, France)。